行业与应用
每一个伟大产品的核心都是精心设计与筹划,以保障最佳客户体验。这一点在医疗器械和药物输送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些领域内,产品性能可以通过改善患者依从性和医疗结果来衡量。
待到 2027 年,全球药物输送系统市值预计将达到 450 亿美元,部分原因在于新冠疫情加速了药物输送研究与创新。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是自我管理式医疗的兴起,这在个体化医疗大趋势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根据个人的生活方式、能力和偏好,直言不讳地谈论哪些产品有效,哪些产品无用。
传统上,以人为本的设计流程标志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始。人体学设计专家和工业设计者们围绕市场和终端用户需求,广泛开展研究,努力开发初始设计概念。作为一种心态,这种思维方式十分有力地提升了用户角色,同时把可用性纳入为核心考量因素。
然而,作为一种方法论,除非它能拓展至前端创新之外,覆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否则这种方法恐怕会失败。要树立一个集成产品开发流程,把以人为本的设计根植于面向制造的设计总体理念之中,这是提高用户接受度和整体市场成功的关键。
四大成功因素
为了提高产品的可用性和安全性,人为因素医疗器械联盟 (hfMEDIC) 积极与工业界和高校合作,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减少患者出错。在 Phillips-Medisize,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企业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指引着我们为全球客户开发每一款医疗器械和药物输送系统。虽然我们认识到它作为整个监管过程一环的重要性,但我们也看清了验证可用性与确认产品设计能实现最大患者影响力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要接纳这样一个概念,即我们不仅在正确地建造产品,也在建造正确的产品。
正因如此,我们把用户置于产品开发的中心位置,以灵活的四管齐下流程作为辅助。各个象限同步顾及成功引入产品所需的以下属性:
- 有用性 — 满足特定需求
- 可用性 — 易于理解和操作
- 合意性 — 对目标用户具有吸引力
- 可制造性 — 高效产出商用体量
无论客户处于产品开发周期的哪个阶段,每项成功因素都具有相同的权重。以人为本的设计和产品开发若要有效,必须灵活且可扩展,支持团队敏捷地适应变化,不会为了一方面而牺牲另一方面。要想有效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个完善齐备的产品开发和制造专家团队,跨越多个学科,包括工业设计、机械和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供应链管理、软件开发、制造、测试和质量,等等。当所有主要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进来时,产品开发改进的好点子会层出不穷,这些跨职能团队之间的协作往往会带来重大突破。
遵循程序工作流
同样重要的是遵循产品生命周期流程的能力,牢记长远策略。虽然中途变化在医疗和药物输送器械领域并不鲜见,但它们会对预算和上市时间表构成重大挑战。因此,从形式和功能的角度确定理想状态至关重要,同时不可忽视其他上市因素,如成本、风险和时间表。
我想起了一家大型制药公司,他们希望我们能在现有的吸入器基础上添加互连功能,以改善患者结局。最初,讨论焦点在于这一附加功能是集成于器械内部,还是添加至外部。在确定一个相当简单的解决方案之前,所有主要的工程利益相关方都要审查技术挑战,这是组成综合方法的一环。
但解决技术问题只是全盘考量的一步,全盘考量需要建设一支由人体学设计专家和工业设计师组成的团队,共同探索这款新互连器械会如何影响可用性。添加互连功能会不会改变产品的使用方式? 便利性会受影响吗? 要确保成功结果,就需要找出形式与功能的交叉点。这对于从用户视角构设问题和解决方案至关重要。在这一个例中,在确定互连功能如何与用户工作流程协调一致的过程中,得出了三项综合设计解决方案,它们同时满足了技术和可用性层面的考量。
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把以人为本的设计贯穿于产品开发全程,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通常,第一步是人体学设计团队以工程师、开发者和制造商能够理解的方式阐述问题。但它远不止于此,它还能促进相关各方之间的文化熟知和合作。当每个功能群体都有机会参与进来时,团队之间的传递和转换过程就不会发生丢失和遗漏。
从一开始就把意见各方聚于一堂,有助于为客户利益代言。我们的医疗器械和药物输送器械客户深知,每一项引人注目的产品设计都是由“底层”功能支持的。这里没有纸上谈兵,而是在始终以终端用户为中心的心态、方法和口号推动下,实实在在地完成大量的辛勤工作和探索。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追寻开拓,加倍努力推进以人为本的设计,同时跟随苹果、谷歌等其他领域的行业领导者,内化其对用户体验坚定不移的关注。我们还将借鉴 Koch Industries 的市场导向管理 (MBM®) 原则,该原则强调诚信、谦逊、治理、自我实现和尊重的重要性,为我们的客户、客户的客户乃至全社会创造长久价值。